创新 inno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 > 产教融合,让芯片制造人才来之能战

新闻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行业年产值3.6万亿美元,背后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化工灾害事故高达百起,直...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上午10点,小派科技将携又一款VR3.0力作在PimaxFrontier2022海外发布会正式亮相。去年...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产教融合,让芯片制造人才来之能战

发布时间:2021/08/29 创新 浏览:283

暑假里,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十余位研究生格外忙碌,他们每周5天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超越摩尔”8英寸中试线实习,学习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创新项目。

今年6月,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宣布将8英寸线每年四分之一的总机时资助给上海大学,用于微电子学院教学实践,为期5年。“8英寸线一年的运营费近1亿元,工研院相当于每年投入价值2000多万元的机时,用于微电子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上海微技术工研院首席技术官、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古元冬博士说。

古元冬带教的博士研究生杨继业感慨道:“我硕士是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读的,德国大学非常重视产教融合,但我们学院的产教融合程度超过了德国大学。”

考核标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9年11月,由上海大学和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共同发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嘉定区政府、集成电路创新型企业共建,面向集成电路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正在全力打造准工业化、国际化的一流微电子学院。”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建华教授说。

作为学院发起和共建单位,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是一个连接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平台。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创办,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和产业化。2017年9月,工研院的“超越摩尔”8英寸研发中试线投入运营,成为国内首条、国际领先的微机电系统(MEMS)中试线。“芯片制造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一块短板,我们学院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一大批来之能战的制造工艺人才。”古元冬表示,工艺经验的巨大商业价值,决定了工艺专家积累的经验往往不会通过论文广而告之。这就要求高校在高端工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标准上不能“唯论文”,而是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科研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

把工艺技能传授给研究生

如今,十余位上大研究生在8英寸线学习、研发制造工艺。硕士研究生季宇成告诉记者:“我们组5个同学相当于上班了,这里每天都有客户送来的片子,需要做定制化工艺研发。师傅研发工艺时会抽出时间给我们讲解,这些实用知识在教室里是很难学到的。”

季宇成所说的师傅,是工研院的工艺工程师团队。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把工艺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让他们能早日上手,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导师,8英寸线副总经理王诗男博士要求小季等同学每天晚上写学习日志。完成各个区域的初步学习后,研究生要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会在这里待到毕业,这样不仅完成了硕士学业,还相当于有了两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季宇成笑着说,“这对找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舍得投入收获创新成果

博士研究生杨继业已在8英寸线工作一年,负责制备氮化铝薄膜。将这种材料沉积到晶圆上后,可制造声学传感器、5G射频芯片等器件。经过一年摸索,他取得了技术突破。

取得技术突破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一番对比:“我在德国读硕士3年间,导师总共给我8片晶圆来研究工艺,但工研院一次性就给我25片晶圆。为了研发高质量氮化铝薄膜的生长工艺,我已用掉200多片晶圆,终于找到了比较好的工艺窗口。”据介绍,一片晶圆的成本是500—600元,工研院为了支持研究生参与创新项目,十分舍得投入,也因此收获了创新成果。

作为在德国留学10年的海归,杨继业也为上大微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点赞。“进入8英寸线后,我发现这里的工艺都是向研究生开放的。导师和工程师都很耐心地指导我们,让我们很快成长起来。”杨继业说,“没想到在上大读博士,可以与产业界联系得这么紧密。”制备出单层氮化铝薄膜后,他打算研发双层氮化铝材料和5G射频芯片,为产业界提供高质量的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