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用高科技链接农牧业 沂蒙老区乡村振兴路上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2/06/13 科技 浏览:191
同样是蔬菜大棚,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打造的场景不一样。
大棚里面,这头,地面上支起了一个个鱼池,清江鱼、罗非鱼、锦鲤等十几种鱼类游得正欢;那头,鹅卵石取代了传统土壤作为种植床,小西红柿、芹菜等各色蔬菜应有尽有。
新式蔬菜大棚的出现代表着依汶尝试新技术的野心。总人口仅有5.38万人的小镇依汶,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历史上曾是历史演义人物穆桂英操练兵士飞沙走石的地方,更是山东大棚蔬菜的发源地。
近年来,得益于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无人农业、循环经济等新模式风生水起,这里曾经汗流浃背的田间地头正在变成新技术的竞技场。
九年攻关实现“鱼菜共生”
大棚内养鱼,石缝里种菜,并且将两者紧密联系到一起的,是山东三五农人科技公司创始人高上。他向记者强调:“我们致力于打造农业生产一线的新风景。”
在依汶镇,高上的上述作品被称为“鱼菜共生”的现代化种养技术模式,其核心看点是由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八米直径鱼池、两个120平方米种植床构成的一套标准化生产系统。
具体而言,他们在一座大棚内既养鱼又种菜,分为种植、养殖、智能控制系统三部分。
首先,他们投入鱼饲料,鱼吃掉之后排泄粪便,通过水循环进入到鹅卵石种植床;微生物分解粪便变成营养,被植物吸收,成就了新鲜蔬菜;反过来,又净化了水质,再回到养鱼池,最终完成了“鱼肥水—水浇菜—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全年不停歇生产。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鱼菜共生”链条中,没有营养液,没有农药化肥,没有污染排放。一次排水回收循环过程,仅需7分钟就完成。不仅如此,养鱼种菜的各个生长环节,都用上了数据分析、全链条追踪和人工智能服务。目前,这一链条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
产业应用是检验技术创新的标准。高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养殖鲈鱼,同时种植生菜,每年产出一万斤鲈鱼、两万斤生菜可实现28万元收入。
记者了解到,为攻关“鱼菜共生”模式,当初,高上将该项目拆分为14个模块,分别交由14个博士负责,最终历经9年取得突破。
依汶人偏爱高科技,正因为此,不少高科技项目在当地落地、生根。从地图上看依汶,区域狭长,紧靠汶河是其典型特征。清澈的汶河养育了依汶百姓,吸纳了众多新技术的落地,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了他们的主动作为。
农牧业闭合循环效益佳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如何有所作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个字形象地反映出依汶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依汶镇党委书记姜春晓告诉记者:“我们以蔬菜生产、畜禽养殖、林果种植的大统筹、大融合和大循环为产业导向,规划农牧循环产业园区,在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实现农牧结合、种养一体、无缝链接、闭环发展。”
站在“鱼菜共生”产业园区不远处的山头上眺望,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其中,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还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子”映入眼帘。姜春晓表示,相对于最初他们发明的小拱棚,远处的大棚已经发展到第八代,而那些“大房子”则是肉鸭养殖基地。
依汶人爱好养殖业,数百家养殖场散布在该镇1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问题在于养殖畜禽的粪便如何处理?科技力量介入了。
四个高约30米,直径18.5米的厌氧发酵罐矗立着,成为该镇粪污处理项目的核心装备之一。这是依汶农牧循环产业链条的一部分。姜春晓表示,运用这个项目,将全镇的畜禽粪便制成沼气,年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约16.4万吨,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年预计发电量约3600万干瓦时,年产有机肥约5.18万吨,为全镇2.5万亩蔬菜提供有机质;而蔬菜的副产品,又用来养殖畜禽。
“从农业到工业,用工业反哺农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农牧业的闭合循环,带来的成效就是养殖无臭味,蔬菜高产又绿色。”姜春晓说。
前不久,年逾八旬的中国农科院教授张振本来到依汶,实地考察“鱼菜共生”模式。一方面,全国各地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带来了新信息;另一方面,当地人也走出去,请进来,对新技术、新模式保持着饥渴的态度。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与中国农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这里的农产品走向高端,品牌效应凸显。“三五农人”蔬菜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养殖的各种鱼类通过欧标“GAP”认证,“百惠青田”等八个蔬菜品牌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依汶产”高端生鲜农品成为周边市民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