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economic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愈”

新闻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行业年产值3.6万亿美元,背后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化工灾害事故高达百起,直...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上午10点,小派科技将携又一款VR3.0力作在PimaxFrontier2022海外发布会正式亮相。去年...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愈”

发布时间:2020/10/24 科技 浏览:375

(原标题: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科学家开发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愈”的机器人)

印象中,机器人似乎都不惧怕刀山火海,它们毫无痛觉,简直是妥妥的“工具人”。然而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采用一种类脑方法,帮助机器人具有了识别疼痛并在受损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

该系统具有支持 AI 的传感器节点,可以处理并响应由物理力施加的压力引起的“疼痛”,还允许机器人在“受轻伤”时检测并修复自身的损坏,而无需人工干预。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 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当传感器网络遇上忆阻晶体管
目前,机器人系统通常使用传感器网络来生成有关其周围环境的信息。例如,灾难救援机器人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传感器在废墟下寻找幸存者,然后在其手臂上的触摸传感器的引导下将受困人员救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厂机器人,则使用视觉传感器将机械臂引导到正确的位置,并通过触摸传感器来确定“手”上的物体是否在滑移。而传感器通常不负责处理信息,仅仅将数据发送到发生学习行为的单个、大型、强大的中央处理器(CPU)中。因此,现有的机器人通常布线繁琐,响应时间存在延迟。它们还拥有一颗“玻璃心”,非常容易“受伤”。

论文作者之一 Arindam Basu 说:“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人类在与机器人共同工作时,如何确保机器人能够与我们安全地互动。因此,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使机器人具有感知能力的方法,比如“感觉”疼痛,做出反应并承受恶劣的工作条件,但是,将众多传感器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是传统方法被广泛采用的主要障碍。”

(来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而新的方法将 AI 嵌入到传感器节点网络中,从而教会机器人如何识别疼痛并对破坏性的刺激作出反应。首先,研究团队对忆阻晶体管(memtransistor)进行了创新,其功能如同人脑神经元中的多个突触,能够使神经网络拥有成千上万的类似连接。

然后,他们将这种忆阻晶体管内置于卫星阈值调整接收器(Satellite Threshold Adjusting Receptors,STARs)中,使其成为能够记忆和处理信息的“类脑”电子设备。在此系统中,它们被作为机器人的 AI 疼痛感受器和突触。

图|所有的学习都在一个强大的大型中央处理器上进行(左);而在新研究所提出的分散方法中,学习行为被嵌入到各个传感器节点中(右)(来源:Nature
AI 与多个较小的,功能较弱的处理单元相连接,就像分布在机器人皮肤上的“迷你大脑”一样。科学家们表示,这意味着学习行为直接在本地进行,并且这种机器人的布线要求和响应时间比传统机器人减少了5-10倍。
新一代机器人的法宝:自愈
我们知道,传统机器人有一个非常影响工作效率的缺陷,即当被锋利的物体划伤时,机器人会迅速失去机械功能,并且需要人工修复,既费时又耗钱。而此系统的另一大创新则为弥补该缺陷带来了希望——使用一种可自我修复的离子凝胶材料(ion gel material)。该离子凝胶材料的基本理念是将电极、可拉伸的聚合物与离子液体结合在一起。离子-偶极子(ion–dipole)相互作用,就可以增加聚合物上带电离子和极性基团之间的作用力,并且随着离子电荷或分子极性的增加而增加。

图 | 在 STARs 和卫星重量调整电阻记忆(SWARMS)中加入自我修复的离子凝胶,当受到损伤时,它们会自我愈合(a);受到损伤时,离子液体包裹体通过塑化机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改善聚合物外壳的热迁移率,从而触发自愈过程 (b)(来源:Nature官网)
因此,当机器人受到损坏时,比如出现划伤或机械破坏,则自修复离子凝胶中的分子就会开始相互作用,使得机器人将其伤口“缝合”在一起,并在保持高响应性的同时重新恢复功能。论文作者之一 Rohit Abraham John 说:“这些新型设备的自我修复特性可以帮助机器人系统在划伤或刮伤时,即使在室温条件下也能反复将伤口“缝合”起来。这类似于我们人类的生物系统运作方式,就像人类皮肤能够自行愈合一样。”

在一个公开视频中,研究团队展示了机器人如何实时学习对伤害的反应。

他们首先拔掉了机器人的电极线(代表受到外界伤害)。

然后,再人工向机器人施加压力,可以看到,即使在损坏后,机器人仍能继续对压力作出反应,这证明了系统的自愈性和鲁棒性。
正如论文作者之一 Nripan Mathews 所说:“团队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方法,通过在机器人身上应用新的学习材料、设备和制造方法来模仿人类的神经生物学功能。尽管这一研究仍处于原型阶段,但为该领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框架,为研究人员应对这些挑战指明了新的方向。”最后,对于自己“忍痛”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当事机器人表示:🙂(很乐意的意思)(此观点仅为学术君的大胆猜测,真相如何请咨询当事“人”)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