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economic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专访】深圳人大代表金心异:四个关键时刻,让“深圳”成为了深圳

新闻

国产40GHz测试线,恒利泰发货速发! 国产40GHz测试线,恒利泰发货速发!

凌晨两点,深圳某头部代工厂产线灯火通明。最后一台网络分析仪正在“跑”当天第3000块5G小基站PCBA。操作员...

  •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行业年产值3.6万亿美元,背后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化工灾害事故高达百起,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在安全生产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手段已难以为继。而今,一项“黑科技”正在重塑行...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科技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上午10点,小派科技将携又一款VR3.0力作在PimaxFrontier2022海外发布会正式亮相。去年...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专访】深圳人大代表金心异:四个关键时刻,让“深圳”成为了深圳

发布时间:2020/08/28 科技 浏览:459

记者 | 徐诗琪

编辑 | 林腾

1

翻开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地图,东南角落有一块区域叫宝安县,与惠州、东莞等地一起,被划在惠阳地区内。地图上的一条河流如同分割线,隔开了两个世界:河这边,是破旧的农房与碎石子路,河那边,却是遍布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

70年代末,经历了饥荒、传统的计划经济,国民经济艰难万分,大家急需吃饱肚子,急需一条打破落后、走向发展的新道路。

深圳,从那时起便走到了路的最前面。

1979年,宝安县被撤,以当时县政府所在的深圳镇命名,升为省辖市,深圳市由此成立。

设市与设立特区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邓小平对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表示,就像陕甘宁特区一样,深圳也叫特区,只不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经全国人大同意,以深圳为首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四十年过去,这片土地上风云变幻,从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第一炮”,到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再到如今无人不知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创造了无数家喻户晓的口号,也经历了世界上最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转型之路。再没有另一个城市,能够让你提起名字就联想起:包容、创新、活力等词语。

如今,深圳市一年GDP达到2.69万亿元(2019年数据,下同)位列全国第三,人均GDP则排在全国第一;拥有1344万常住人口,而其中只有不到500万户籍人口;这里有308个A股上市公司与全国唯二的证券交易所,有华为、平安、腾讯组成的HAT为代表的世界500企业;还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两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叠加”优势下,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圳,指田间水沟,深圳这两字的意思便是“深深的水沟”。

这条曾经不起眼的“水沟”,为何会在短短40年,以一个叫深圳的称谓,被中国乃至世界,称为奇迹?

40年来,深圳抓住了哪些重要机会,又是什么支持它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

“深圳主义者”、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异,对笔者回顾了深圳特区40年里的发展史,从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角度,总结了其重要的4个发展的关键节点。

以下为笔者根据对话总结内容:

1980-1985 贸易积累第一桶金

谈深圳的崛起,必然离不开香港。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工人在香港的工资每月可达上千元,而深圳的月均工资是82元。1980年,深圳全市GDP不到香港的1%。两地经济差异悬殊,大量人口偷渡外逃至香港,“逃港潮”从50年代开始一直没有停歇。

陈秉安在《大逃港》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宝安县有50万人,在香港的宝安县人呢,也近50万。”

从解决逃港问题为出发点,到1980年8月26日公布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确立深圳为经济特区,纵观深圳发展史,它注定要借势香港,也要对标和超过香港。

特区要发展,基础建设是重中之重。1979年,最靠近香港的蛇口半岛率先划出了一块工业区,开始炸山填海,并通水、通电、通车、平整土地。后来,这被誉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

特区成立后,一座罗湖山也被铲平,腾出了0.8平方公里的宝贵用地。罗湖山挖出的土垫高了当地地势,因此还解决了内涝问题。

除了基础建设以外,深圳当时最先发展扩大的产业是贸易。在经济发展的贸、工、技三个阶段中,贸易往往是最先行的。当时的深圳没技术,没设备,也没人才,但有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和一座连接深港两地的罗湖桥。

在那个外汇紧缺的年代,深圳被特许进口特区建设所需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关税上有免税或减税政策,并允许在特区内部分地区流通港币。于是,免税港货经过罗湖桥涌了进来。

深圳东门步行街,图源:视觉中国

当时全国各省都在深圳设立了贸易公司,最多的时候,罗湖区内挤进了3000多家贸易公司。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曲线,和GDP曲线一起,从80年代开始突然抬头。

如今的万科集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是这些贸易公司中一员。

也是那时,一个“著名”的群体诞生了——倒爷。倒爷们用各种手段将进口电视机、收音机、手表等新潮物品走私到内地,让许多人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在作家王朔笔下,这些提着电视机录音机的人还带来了流行音乐,杂志,时装等新兴娱乐产业,在新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深深地烙下了香港印记。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评价,这一阶段是“获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价格差的套利年代的高速增长。”在当时,这种相对粗暴的发展模式,还引来了质疑。

1984年,深圳市委常委会议上,就已经出现了“特区主要是赚内地的钱”的议题。

1985年,香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判文章《深圳的问题在哪里?》,直指深圳并没有做到“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 并总结道:“深圳的繁华基本是依靠特殊经济政策,以进口商品和物资来赚取国内市场的钱”。

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杂志连续数月开设特区问题论战栏目,形成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大辩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正是在这“套利的年代”挣得了第一桶金,深圳经济得以进一步开放,并为后来的发展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85-1990年代初期 制造业的雏形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1979年,率先试点改革的招商蛇口工业区,开始了吸引外资的脚步,“三来一补”模式最早从这里开始,之后逐渐推广至全市。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深圳便宜的土地租金,低廉的劳动力,还有开放的贸易政策,吸引着香港商人来到这里投资建厂。正逢香港六七十年代制造业巅峰过去,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便转移到了当时急需发展制造业的深圳。

转移来的产业主要是服装鞋帽、玩具礼品等轻工业,生产线上的设备很多也是被外资淘汰下来的。几年间,在蛇口、八卦岭、上步、梅林、莲塘工业区……大量港资工厂铺满了深圳。

很多原先在香港小作坊式的工厂,来到深圳后扩大规模,成长为几百上千人的工厂。随港资北迁一同转移来的,还有资金、技术、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降低了深圳向市场经济学习的成本。

1980年到1991年间,轻工业在深圳的生产环节流转税中的占比迅速上涨,从37.3%攀升到了91.2%。

至此,深圳进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不过仅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打了点工业基础。

在制造业萌芽期间,彩电、冰箱、电话机等生产线已进入深圳各个简陋的工厂,因此电子信息产业有了散乱但丰富的发展。

直到1984年,深圳电子工业集团公司成立,这一产业发展才逐渐成型,1988年,这家公司更名为赛格集团。

十年后,其名下的赛格科技创业园,有间老旧的办公室被一个叫做马化腾的年轻人租了去,在这里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

深圳华强北,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时期,还有些人物悄然登场。当时政策鼓励兴办民间科技企业,台胞来陆投资。

1987年,退伍军人任正非靠集资来的2.1万元注册了华为公司,员工共14人。

1988年,香港富商林百欣的女婿回大陆探亲,顺带考察深圳,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家厂房,这家工厂后来叫富士康,创始人名为郭台铭。

“输入”的加工制造业,还以其派生需求催生了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到了1993年,深圳对外贸易的87%来自三资企业的净出口和“三来一补”的征费收入;第三产业占深圳GDP的46%,吸收劳动力占深圳从业人员的32.2%。

1994-2015 关键之战:高新技术产业

粗放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低利润、低技术含量、高污染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三来一补”企业到90年代初期急需转型升级。深圳市政府也早已察觉了这一点,1993年底,深圳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

如果说“三来一补”意味着深圳从农业转向工业,那么这便是深圳的第二次产业转型,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1993-1994年,深圳开始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方向,连续推出了多个关于民办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等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到90年代中期,深圳进入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5年,全市科技大会召开,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这三大产业被明确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富士康在主攻电子信息产业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转型初期,深圳的科技产业还处在“山寨”模仿阶段,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华强北都能短时间内复制出来。

但智能手机的出现为厂商们筑起了技术壁垒,以苹果为代表,2007年发布第一代iPhone以后,深圳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开始组建并整合。

工业基础已经打下,物流和供应链也极有效率。举例而言,那时的通关体系已经十分便捷。很多人记得,90年代末,皇岗路一天通关的香港货柜车能达到10万辆,一直排到皇岗口岸,货车碾过,震耳欲聋。

富士康接过苹果手机代工的单子,将苹果产业链非核心元器件部分在深圳培养了起来。最多的时候,苹果90多家一级供应商里,地处的珠三角有40多家。而这些供应链工厂们,此后也成为了国产手机的供应商。

华为、OPPO、VIVO……21世纪初,国产消费电子产品开始起步,大多数硬件厂商将产品制造交给了深圳,与深圳一起成长。大疆这样起初并不起眼的公司,也走向了国际前列。千千万万农民工离开家乡,走到了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前。

工厂车间,图源:视觉中国

也许是因为这提前其他城市近10年的前瞻布局生物医药,日后辗转多地的华大基因才最终选择落户深圳。

直至今日,2019年广东(以深圳为首)手机产量占全国比重近半,有华为、中兴、比亚迪等22家公司入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切实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前面。

2015-至今 双刃剑:金融业扩张

深圳的金融业很早就开始发展,追溯到特区建设初期,因当时外汇紧缺、倒卖外汇问题严重,1985年12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外汇调剂中心就已成立。

此后,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公司均在80年代成立。

20世纪末,金融业与电子信息、物流业并称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科技的过程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成为全国唯二交易中心之一。尽管经历了2000-2004年的四年的新股停发阶段,但好在中央此后批准其在主板开设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也在2009年正式开市,集聚了大量中小民营企业。

科技金融体系也建立了起来。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对技术方向的判断是极其重要的。大公司尚有资本放手一搏,中小企业却很可能葬送在关于技术未来的“赌博”里,一旦方向失误便万劫不复。这时,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变得极为重要 ,其本质是模仿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

深创投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99年成立的。在当时“上海滩证券业三大猛人”之一的阚治东带领下,仅成立3个月,深创投账上盈利已超过2000万,并且在1999年年底向股东进行了分红。

十年后,创业板的开市又让更多私募基金、VC、PE等等涌入资本市场,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借此,金融业在后来几年内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引擎。

深交所,图源:视觉中国

到2015年,前海被视作金融业新的引擎。那年,前海蛇口自贸区顶着“十年再造香港”的目标正式挂牌,政策重点放在金融业的开放创新,在跨境金融、境外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目标是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平台。

开发前海还使得深圳西部的宝安迎来机会。从蛇口开始,前后海、宝安中心、西乡,深圳西部连成一片,再连接广州、中山、东莞,直达香港机场,这样一来,粤港澳大湾区先在环珠江口的位置形成了城市链。

不过,也是在2015年,深圳房价一骑绝尘,整体涨幅近50%,领跑全国。

到今天,深圳的房子更像一件金融产品,而非刚需住宅。对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因为机会而来,却可能会被房价“劝退”。

金心异认为,深圳经过了40年,有其成功的经验,现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比如金融行业扩张带来的房价增长,比如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去全球化问题,比如制造业外迁的阵痛等。

房价过高导致经商与生活成本高企,投资客来了,人才却留不下来。房价可能驱逐工业,深圳引以为豪的科技制造业基础或被空心化。深圳向金融中心转型,可以说是被迫的。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既是高科技产业中心,又是金融中心,即使是纽约、伦敦,科创也没有成为支柱产业。”金心异说:“要成为金融中心还是科技中心?深圳正站在一个艰难选择的路口”。

已到不惑之年,四十岁的深圳撰写了一路辉煌,但这座城市不会停歇,它仍旧在探索的道路上,像少年般奔跑。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