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成果转化率超七成,秘诀在于科学家的“三重身份”

新闻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事故年损百亿?谷东科技AR黑科技如何化险为夷?

化工行业年产值3.6万亿美元,背后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化工灾害事故高达百起,直...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Pimax Frontier 2022破界而来

北京时间11月10日上午10点,小派科技将携又一款VR3.0力作在PimaxFrontier2022海外发布会正式亮相。去年...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成果转化率超七成,秘诀在于科学家的“三重身份”

发布时间:2020/01/14 新闻 浏览:357

开采可燃冰有多难?是在豆腐上打铁、是用金刚钻秀花,利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石油)钻井工艺研究院(以下简称钻井院)独特的可燃冰取样技术,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一滴小小的钻井液透露出千米井下钻井液各种参数的变化,依靠国内独创技术,一部电脑代替人工提炼,一滴钻井液中的10项指标瞬间一目了然……
近日,胜利石油自主研发出中国油田开采关键技术“旋转导向系统”,再次解决了行业难题。1月初,科技日报记者在钻井院采访了解到,该院每年诞生的数十项科研成果中,七成左右均实现了转化。胜利石油副总工程师兼钻井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延军向记者透露了高成果转化率的秘密:只要钻头能到的地方,都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我们的科学家既是技术人员,也是一线工人,“三重身份”使他们了解生产痛点和技术难点,知道怎样攻坚克难,更知道如何将成果推广到全球各地的油田里。
在国内各大科研院所普遍为成果转化难困扰的当下,钻井院超高转化率背后的典型做法值得借鉴。
像玩游戏一样把活儿干了
虽然看上去比较年轻,胜利石油黄河钻井总公司50207钻井队平台经理马哲已经入行多年,他带领的团队每年累计要打六万米深井,“打得好”是人们的评价。
打得好,离不开高科技的辅佐。在50207钻井队工作现场,通过四块大屏幕,两个人只是点点鼠标,就包揽了以前需要七个人干的活儿,“像玩游戏一样把活儿干了”。这是钻井院“十年磨一剑”的成果——钻机管柱自动化处理系统的魅力。记者了解到,这套设备在全球石油市场广受青睐,有30多套设备走进了各大油田,前不久,还应用到了沙特的钻机上。
成果受欢迎,不是没理由的。马哲告诉记者,在石油行业,大部分事故是在钻井环节,在管柱举升过程中产生的,而这套技术便是瞄准这个痛点而研发。
钻井作业中,钻井管柱的操作需要人工参与,累且非常危险。钻井院副院长刘海东说:“十年前,国内并不缺一线工人,但老一辈石油人老去后,谁来钻井?必须得未雨绸缪。”
于是,动力猫道被研制出来,钻台机械手被研制出来,液压动力集成系统被研制出来……五项发明专利撑起了该技术的科技含量。让刘海东没想到的是,在研制该项目的同时,还意外衍生出一项863项目。
针对痛点,超前部署,多学科“联合舰队”,才能拿下受市场欢迎的技术。而钻井院近几年的成果目标,都有一个规律:自动化已成为科研导向之一。而成果落地快也与此密切相关。
钻头能到的地方都是科研方向
在其貌不扬的车间里,一个外表看上去粗糙的长柱型管引人注意,“你别看它外表粗糙,却包含着一颗高精尖的‘芯’。”刘海东告诉记者,这便是应用在我国南海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可燃冰取心工具。
时间回溯到2017年4月26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大风六七级,浪高三四米,海洋石油708船如同一叶浮萍,在漆黑的海面上,任由风浪摆布。如今钻井院副院长、时任钻井院钻井工具研究所所长的裴学良与任红、孙艳军三个来自钻井院的技术人员,背负着可燃冰取心的艰巨使命。4月30日23时50分,当第三筒岩心升上甲板,中海油研究总院吕鑫博士手持检测仪瞪大了眼睛:“是甲烷,气体达到可燃浓度!”
“可燃冰属于战略资源,不能总依赖国外技术搞勘探开发。”周延军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攻关的方向;只要钻头能到的地方,都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在这两个大方向下诞生的成果何惧转化难题?
裴学良、任红、孙艳军三位既是钻井院的技术人员,也是一线工人,一身兼两职。这也是该院保持高成果转化率的法宝之一。“我们院既是研发的源头,也是服务提供者,博士、研究员们干一线工人的活儿是常有的事儿,甚至说是必修课。”刘海东认为,只有让听得见炮声的人研制炮火,才会“对症下药”,研制出既是高科技又会受欢迎的“二合一”技术。
在石油钻井系统内部,论科研实力,论应用成果,钻井院都是一面响当当的牌子。他们研发出一个个高精尖的科研成果,戮力推广出去,敲开了海内外一个个石油工程的大门。总结起来,周延军说:“七成转化率背后,我们真正将科研当作实业来做。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