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发明专利总量世界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出炉
发布时间:2019/11/22 科技 浏览:739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将于22日在佛山保利洲际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由经济日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承办。
论坛聚焦“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届时,来自国家部委、智库机构等方面的顶级专家、学者将就“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与挑战”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
2018年9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论坛汇聚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大湾区政府、企业,纵论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发布重要智库成果,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年度高端论坛品牌效应。
21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发布这一报告。《报告》全方位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报告》以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和同族专利作为评价指标,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在专利数量、创新机构分布和创新机构优势行业等发展情况,寻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应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专利数据库(年限区间分布在2014年—2018年),对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近五年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发明专利: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居四大湾区之首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由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长219.31%,年增幅呈现波动态势。
近五年的数据显示,珠江东岸的发明专利总量近62万件,但年均增长率较2013年—2017年稍有下降。珠江西岸的发明专利总量近五年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达51.23%,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西岸正向着创新型城市迈进。港澳地区的发明专利总量以年均7.84%的增幅稳步增长,低于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地区。
近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与纽约湾区相比,近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均高于纽约湾区,且逐年拉大差距。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是纽约湾区的2.16倍,2018年增至8.64倍。
与旧金山湾区相比,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领先于以科技创新主导的旧金山湾区。在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下降的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稳步增长,2018年高达33万,约为旧金山湾区的6倍。
与东京湾区相比,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低于东京湾区,为东京湾区的68.82%,从2015年开始赶超东京湾区并逐年拉开差距,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已约为东京湾区的2.35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发明专利主要以H类(电学)和G类(物理)为主,其占比分别为30.17%、25.39%,最少的为D类(纺织,造纸),占比不足1%。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寻求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相较于2013年—2017年,B类、G类和H类发明专利数量占比已经相对下降,其余均有所增加,逐渐显现出产业平衡发展的趋势。
与其他三大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在各类别分布上较占优势(占比排名第一)的为D类(纺织,造纸)、E类(固定建筑物)、F类(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占比排名第三及以下)的为C类(化学,冶金)、G类(物理)。
PCT专利:
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整体上升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PCT专利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程度。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珠江东岸、珠江西岸、港澳地区三大区域之间PCT专利总量存在不均衡问题,各区域创新实力差别明显,珠江东岸的近五年PCT专利总量(76182)是珠江西岸(10309)的7倍、是港澳地区(4406)的17倍。
近五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处于上升趋势,东京湾区PCT专利总量保持平稳,旧金山湾区前两年处于下降趋势,后三年处于上升趋势,纽约湾区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达到2.78万件,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分别为2.98万件、0.77万件、0.8万件,粤港澳大湾区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在增速上,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增速均大于其它三大湾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率为30.05%,东京湾区为4.13%,旧金山湾区为7.38%,纽约湾区为0.21%,粤港澳大湾区在PCT专利上发展趋势良好。
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均低于东京湾区的PCT专利总量,但差距逐年缩小。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均高于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且持续拉大差距。
施引专利:
粤港澳大湾区施引专利数量不及其他湾区
施引专利是指专利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反映专利的质量,被引次数高的专利往往代表专利质量高。2014年—2018年数据可知,珠江东岸的发明专利数是湾区中最多的,共619201件,同时发明专利的施引量也是湾区中最多的达464237件,表明珠江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
珠江东岸与港澳地区的发明专利施引量占总专利施引量的比值分别为73.35%和72.93%,大于70%,而珠江西岸的比值为59.89%,表明珠江东岸与港澳地区以发明科技创新为主,珠江西岸除了科技创新外,还有将近40%的创新专利属于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珠江东岸,专利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深圳拥有众多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企业,主要以发明创造为主;在港澳地区,发明专利数量较多的是香港,香港是金融、航运、贸易的中心枢纽,同时拥有众多世界一流高校,在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领域基础厚实;在珠江西岸,发明专利数量较多的城市是广州与佛山,广州拥有广东省最多高校和科技创新机构,主要以多元创新发展为主;佛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创新的实力与基础。
分析2014年—2018年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发明专利数量超过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但施引专利数量不及其他湾区。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施引数量虽低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但高于纽约湾区。从发明专利的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中发现,除粤港澳大湾区(0.90)外,其余三个湾区的比值均大于1,表明这三个湾区的发明专利被引用频率高,发明专利质量较高。 2014年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施引量占总专利施引量的比重低于另外三个湾区仅占69.43%,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发明科技创新为主,多元化创新的经济共同体。
同族专利:
粤港澳大湾区领先其它三大湾区
同族专利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不同(或相同)语言公开的与同一发明相关的专利文献的集合,又称作专利族。2014年至2018年珠江东岸的DWPI专利数量多于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其中2018年东岸总量达到28.79万件、西岸达24.72万件、港澳地区1万件,同比上年度分别增加6.92万件(增长率为32%)、7.17万件(增长率为41%)、0.36万件(增长率为54%)。
近五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DWPI同族专利数一直持续增长,领先于其它三大湾区。2018年,同族专利数量高达54.52万件,旧金山湾区同族专利数4.51万件,纽约湾区3.27万件,东京湾区11.71万件。
行业分析:
广州的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实力强劲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对粤港澳大湾区TOP500优势创新机构样本(下简称“优势创新机构”)中的企业行业进行归类,发现入选企业样本的行业共11个类别: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统一设置为“高校和科研院所”。
数据显示,500个优势创新机构中有257个机构隶属于“制造业”门类,涵盖制造业门类中的17个大类。其中,共有115个优势创新机构隶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500个入选样本的23%;共有58个优势创新机构隶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11.6%。共有68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选优势创新机构,入选数量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科教领域创新能力强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大门类分别有58个及52个机构入选本次的优势创新机构,占比均超过10%。
不同行业优势创新机构数占该行业大湾区总优势创新机构数的比例显示,在本次珠江西岸入选的47家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创新机构中,有35家位于广州,占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创新机构的51.47%;珠江西岸入选的6家属于卫生和社会工作机构,其中5家位于广州,占大湾区卫生和社会工作优势创新机构的55.56%,广州的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强劲实力。
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业创新能力较强,尤以深圳最为突出。大湾区115家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82家(占比71.30%)属于珠江东岸,其中有64家位于深圳。大湾区52家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有40家(占比76.92%)属于珠江东岸,其中38家位于深圳。
跨城市合作:
促进湾区跨城市协同创新发展
大湾区跨城市协同创新发展表示同一项专利由湾区内两个及以上的城市共同研发申请,报告用“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来衡量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创新发展程度。“跨城市合作专利比率”表示近五年两城市间(或以上)共同研发的专利占这城市各自总专利数的比值。
数据显示,旧金山湾区协同创新程度最高,“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10.33%,其次是东京湾区3.28%,纽约湾区1.57%,粤港澳大湾区0.95%。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协同创新领域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的出台,提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数据显示,广州与深圳协同合作最为密切,两地间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7.02‰,其次为佛山(4.12‰)、东莞(3.82‰)。广州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大极点城市,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相互流动频率高。广州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大;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产业创新能力强,两地协同创新发展效果明显。
广佛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紧密程度仅次于深圳。自“广佛同城”概念提出以来,两城市依托各自的优势不断加深合作,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东莞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地带,是大湾区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先进制造业发达。2017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穗莞两地的联系与协作日益紧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充分体现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与大湾区所有城市均有专利合作。广州可以进一步推进与港澳的紧密合作,实现大湾区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上一篇: 共建叉车生态链,共创叉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