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全国农技中心到广东调研智慧农业,丰农控股获高度认可
3月19日至2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浙江、山东、广西、四川、陕西、广东等省农技推广部门领导专家,调研广东智慧农业。调研组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聚焦智慧果园,深入走访广州、韶关、河源、惠州、...
-
天自照明微孔交叉出光射灯照明行业新趋势
天自照明首次在国内推广小孔出光射灯,凭借其在照明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一举推出6种结构,20款家族式矩阵小孔出光产品,全系列独立开模制造,利用交叉出光技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光学设计、LED光源设计,充分...
-
微软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让创作更轻松!PPT/Wor...
近日,微软发布智能办公工具OfficePLUS V3.0版本。 全新升级的OfficePLUS V3.0新增了Excel插件,继已发布的PPT/Word插件之后, 完成了对Office核心使用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用户拥有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 ...
科技
-
G客 4力释放!耕升 GeForce RTX® 40系列GPU评测解...
2022年9月20日,NVIDIAGTC 2022主题演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办。在本次主题演讲中,无数玩家和创作者们期待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NVIDIA®DLSS 3正式发布,为玩家和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n...
-
“破圈”的协作机器人|看越疆如何赋能新商业!
协作机器人以革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边界,由于安全易用,灵活智能等先天优势,协作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释放出巨大潜能,从工业到商业应用快速延伸,势如破竹,触发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剂 保障粮产与食品“双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贸易管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同样带来严峻考验。”近日,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宜陵镇北斗导航数字化精准化物理除草新技术现场会上,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
深圳创新让世界记住“中国造”
发布时间:2018/08/24 新闻 浏览:1357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当你抬头看见一架无人机时,它很有可能来自深圳。
在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道路上,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和小汽车正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没有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就没有深圳的强势崛起。
承载着38年奠定的基础和实力,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
对深圳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既是肯定和激励,更是动力和责任。
时代激荡,开创新局;使命在肩,逐梦世界。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之际,这座“造梦之城”又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体制机制、科技、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着力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A “基因”改良
从“三来一补”到“硬件硅谷”
“在华强北,你可以花费不到半天时间,将一个智能硬件的模组全部找齐。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要花3周,这大大节约了初创团队的时间成本。”
深圳创客空间Seeed的“社区经理”维奥莱特·苏表示:“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创客空间聚集地,规模甚至超过了旧金山及其附近的硅谷技术区。”在此背景下,一些硬件创业者纷纷前往深圳。考虑到成本、速度、供应链的完整性等问题,部分创业者还将深圳设为首选的生产基地。深圳正成为全球公认的“硬件硅谷”。
从一座小渔村,到高速发展的繁华都市,再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硬件创新中心,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关键词。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79年,深圳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次年,蛇口正式招商引资,向世界发出邀请。
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让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快车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又开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深企贡献巨大。
如今,深圳雄厚的电子产业基础正在成为全球硬件创新的肥沃土壤,全球创客汇聚深圳。在华强北的咖啡馆、众创空间,创客可以随时随地来一场“头脑风暴”。
日本创客胜田哲司这样评价华强北:“这里就像东京的秋叶原,但更大、更专业、更迷人。”
B 技术引领
深圳“智造”走向世界舞台
“在计算视觉的关键技术领域——3D显示产业链,我们构建了完整的专利布局。”在深圳南山的超多维公司,面对一面密密麻麻的“专利墙”,超多维集团副总裁苏法告诉记者,“无论是索尼、东芝还是宏碁,他们每生产1台个人3D电脑都要向超多维支付专利费用”。
6月9日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加晚宴的来宾未必知道,他们享用的美食是在“海上厨房平台”烹饪和分餐的。这一平台是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在海洋牧场平台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整个改造流程仅用了4.5个月。
上述之外,出货量在不久前超越苹果的华为手机、占据全球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大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的比亚迪、频频亮相国际科技展会的优必选……都正成为全球范围内深圳创新的代表。过去数年,越来越多深圳创新产品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记住“中国造”。
创新成为深圳发展的“基因”,显然不是凭空而来,其背后巨大的研发投入是深圳创新实力迅速提升的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13%,接近韩国、以色列水平。
在深圳,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761家,其中国家级110多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9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平均一天就有5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C 源头创新
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华为研发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正非曾表示,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数中,除了广州相对均衡之外,其余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其中,深圳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3项指数均在全国名列前三,但是创新资源指数仅仅排第25位,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和清醒自觉。
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不断向全球顶尖人才抛出绣球。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同时,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在欧洲、以色列等地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原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深圳还抓紧制定《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引领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在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向源头创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D 生态跃升
向全球重要科技节点城市迈进
时代的演变,让市场对“创新深圳”的期待越来越高。
如今,深圳所需要的增长模式,已经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加速跃升。城市之间的竞争互动,也从争夺创新要素走向生态博弈。
深圳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创新之路,向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迈进,并实现生态跃升?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深圳的未来休戚相关。
7月中旬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实施七大工程,力争到2022年,深圳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迈向全球中高端,成为推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全球领先。
在《决定》部署的“七大工程、七大目标”中,排在第一的是“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工程,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为了让管理尊重科研规律,深圳将建立市场化的项目遴选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立项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工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实施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工程,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
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新经济策源地。
实施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工程,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创新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体系,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等。
回望过去,深圳被誉为上一个40年“中国故事”的重要书写者;面向未来,“中国梦想”又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呈现?
我们拭目以待。
■样本
奥比中光:探索3D传感在AI领域落地
在奥比中光公司的办公楼里,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黄源浩的办公室取名为“东土大唐”。“我的办公室起名东土大唐,就寓意着经历了多重磨难,终于取到真经。”
从南山区一间小办公室里起步,仅仅5年多,奥比中光已经成为3D传感领域的知名新锐。今年5月,企业完成了新一轮由蚂蚁金服领投的超2亿美元D轮融资。“此次融资完成意味着我们将深入探索3D传感在AI领域的技术落地,加速人工智能平台化发展。”
3D传感是人工智能视觉领域核心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行业壁垒高、技术复杂。
“一开始,我们主攻的方向是工业用3D传感。”但黄源浩和团队很快意识到,仅仅依靠工业市场,很难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于是,奥比中光开始转向商用3D传感。2015年,奥比中光Astra 3D传感摄像头成功实现量产。
目前,全球已有2000家以上公司使用奥比中光3D传感摄像头进行各类开发,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无人零售、AI智慧客厅、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工业4.0等多领域。
■数说深圳创新
2017年,深圳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13%,接近全球最高水平。
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90件,是全中国平均水平的9.2倍,平均一天就有5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761家,其中国家级110家。
2017年,深圳市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918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GDP比重达40.9%。
2017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30家,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的城市。
上一篇: 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机制
下一篇: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